最新《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6篇)【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6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6篇)【精选推荐】

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最新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6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篇一】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除;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篇二】

2014年4月12日,我们教办系列全体成员在教办西办公室观看了影片《极限人生-----记一级残疾军人朱彦夫》。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信仰和追求却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坚定、更光彩夺目。正是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了朱彦夫的身心,让他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朱彦夫的身上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

朱彦夫回到生养自己的小山村之后,开始了艰难的自理训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了避免别人的干扰,他时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克服了常人难以

想象的困难,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志站了起来,尽管双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他也丝毫不在乎。为了办夜校,教群众识字,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脸被石头划破,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却仍矢志不渝。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的写作生涯,凭着坚强的毅力,他练出了“无指翻书”的硬功,靠着视力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历时7年,七易其稿,写出了一部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些时?朱彦夫只说了这么几个字:为民服务的精神不可忘。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全村真正实现了荒山变果园、粮食亩产提高上千斤的梦想。他还自己出资在村里建图书馆、办夜校,用自己伤残的身体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历史。自从担任村书记以来他从未领过工资,就连自己的抚恤金也都用在了村里的建设上,战场舍生忘死,和平年代无私奉献,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正践行在了实际行动上,“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携手,为了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为了可爱的人民更加幸福,永远信守我们当年在党旗下举手握拳的庄严承诺,始终做到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悬头上,像时代楷模朱彦夫一样,立志不言悔,信念不放弃,以共产党员的诚挚与坚毅,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人民,续写人生豪迈,挑战极限人生,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阳光明媚的明天一路前行吧。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篇三】

说起朱彦夫同志,那是山东人民的骄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受感动。

朱彦夫小时候亲身经历过日本人扫荡,父亲被杀,自己被打成重伤,又随着母亲和姐姐一起出门讨饭——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挣扎着求生存。直到他知道了红军,要加入红军,可是红军说他太小,朱彦夫就凭着一股子毅力,天天跟在红军部队后面走,终于感动了队伍的领导,破格收他做了一名红军。

读着朱彦夫的回忆录《男儿无悔》,里面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描写无不让人潸然泪下。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让朱彦夫身受重伤的那场战斗的描写,一个部队和敌人拼命周旋,战到最后就剩下朱彦夫一个人的时候,他忽然看见前面的掩体后面还有几名同志。于是他艰难地爬过去,才发现那几名同志已经冻僵在雪地里——还维持着端枪的姿势,手还扣在扳机上。那一刻整个山头就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而山对面敌人还在用高音喇叭喊话说“你们”投降??

朱彦夫感动大家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革命老兵,更重要的是他身残志坚。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出去演讲,每次都是还没开口下面的人已为他一身伤所震惊。

而在他这身伤痛的背后,他所走过的艰辛更是让人难以置信。朱彦夫因为是截肢手术失去了手脚,所以神经末梢还在,因此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面朱彦夫常常错觉以为自己还非常健全。他也曾经痛苦过,失落过,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要自杀——这一切他都挺过来了,却在他以为最简单的事情上磕磕绊绊。先是吃饭,他握不了勺子,碗打了一个又一个,后来是走路,即使装上了假肢,他也行走困难。更不用说穿衣洗脸,生活自理了。他年迈多病的母亲流着泪让他回休养所。朱彦夫又凭着自己当年的那股子倔劲,口头答应了母亲,其实悄悄躲在家里的小屋里练习生活自理??

朱彦夫的事迹告诉我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人活着,的确是需要那么一种精神的。且不说这种精神是什么,不过正是这种精神,让朱彦夫得以在最恶劣的战争中活下来,让他在最艰苦的时候挺过来,让他可以在病痛的折磨中重新站起来。

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朱彦夫的精神是催人上进,给人鼓舞的。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的工作累,苦,忙——觉得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对等,却从来不曾想过现在的累,苦,忙其实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和积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比比朱彦夫,再看看自己,生长在蜜罐里,和平的时代中,身边是日新月异发展的高科技,商店里买是琳琅满目的新奇商品,手机,电脑,平板,游戏机??要找寻苦的感觉,大约只有像词写得那般“强说苦”。又哪里真“识得苦滋味”呢。

因此,应该向朱彦夫学习,学习他那种打不折,压不扁,折不弯的精神。多少有点“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困难。记得书中>写人生就应该像水一样,没有越不过去的沟沟坎坎。不论有任何艰难险阻,都应该可以穿

过它流向大海,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篇四】

有人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说,我16岁入党,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回乡后,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还有出去要饭的,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25年,朱彦夫为村里办的事数不清,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村里“跑”电的事。这一“跑”,就是7年时间。

山里太需要电了,朱彦夫去找上级,上级说,现在什么都缺,你要架电,除非自筹材料。朱彦夫的倔劲儿又上来了,他下决心自己去“化缘”。他拿着长长的清单,四处奔走。有时是专门出去跑,有时是利用作报告的机会打探消息,有时是打听到哪里有需要的材料,慕名而跑。平时在村里,朱彦夫的假肢每两小时就要卸一次,时间一长,断腿就又痛又麻。可出门在外就顾不上了,一次要捆10多个小时,还要上下车、爬楼梯,腿磨破了、化脓了,他咬牙挺住。稍不小心磕到、绊到,从楼梯上滚下来,新伤接着旧伤,他硬撑着爬起来,继续“跑”。

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第二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道路被冲毁了,他只好搭了一辆驴车回村。一百多里的山路,上坡下坡,他不知摔下来多少回,一身伤,一身泥。走到沂源地界,当赶车人得知他是为了村里架电遭罪时,感动地说:“大兄弟,你这是舍了命地为百姓啊。就冲这一点,我也要把你送到家门口。”

曾经有人问我,朱彦夫的事迹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精神是不是过时了?我说,朱彦夫的精神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因为,他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的精神具有穿透力,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年龄,放射出持久夺目的光芒。(热烈掌声)

他说过,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热烈掌声)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篇五】

1996年11月1日下午,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没想到,他突发脑梗塞晕倒在现场;更没想到,那竟是他44年间,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

那年,他,63岁;我,33岁。作为见证人,回想当时的情景,直到今天,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

我知道,为了作报告时不上厕所,朱彦夫不敢喝水,每一次都讲得口干舌燥,头昏眼花。讲到沉痛处,他和听众一起落泪;讲到激昂处,他恨不得和听众一起呼喊。

我知道,每作一场报告,朱彦夫就像又到死神门口挣扎一回,就像又和战友生离死别一次,回到家就像大病一场。可为了战友的嘱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美好,朱彦夫觉得,值!

作报告,直观、亲切但有局限,朱彦夫又做出一个抉择,他要把战友们的事迹写成书。

为了写书,朱彦夫翻烂了四本字典。他用残臂翻页,有时干脆把脸贴在字典上,用舌头一页一页地舔……

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写字,每天只能写十几个或几十个字,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弄得字迹模糊。后来,他用残臂夹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甚至五、六百字。儿女们劝他口述,但他坚持自己写,他早已把写作当成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一种方式。

整整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一天学没上过的朱彦夫,用掉半吨稿纸,先后七易其稿,终于写成了33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他,竟然从一名战士、一个重残人,变成了文化人、变成了作家!

拿到新书的当天,朱彦夫把自己关在屋里,轻轻打开书的扉页,在上面恭恭敬敬写满了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颤抖着划着火柴,将书点燃。他的思绪又回到血肉横飞的朝鲜战场,他的耳边又响起指导员的临终嘱托:“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或许不算什么,但你要想法把它写下来,传给今人后代,我们就死而无憾了……”朱彦夫哽咽着说:“指导员,你交给的任务,朱彦夫完成了,你和战友们,安息吧……”

革命历史,传承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基因。它既是“定位仪”,也是“平面镜”,更是“教科书”。朱彦夫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理直气壮地讲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写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歌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像坚守250高地一样,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热烈掌声)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篇六】

在朱彦夫看来,起初,自己走几步不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支书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极限人生》,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

从1996年患脑梗塞至今,朱彦夫半身不遂,右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甚至连穿假肢行走的“权利”都没有了。清醒后他交待儿子,在自家的天花板上,安了一只带铁链的吊环,他用那只还能活动的左臂,每天牵引锻炼上百次。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天甩臂扩胸两个小时以上。他不能失去行动的能力,不能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3年前,朱彦夫又因心肌梗塞,心脏放了5个支架,但他依然惦记着张家泉村的发展。他把从电视上、报刊上看到的致富信息,记在小纸条上,每当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

朱彦夫是个发光源,释放的是正能量,每个走近他的人,都会被他的乐观所感染。可以说,朱彦夫的幸福,还来源于他革命的乐观主义。比如,他常拿自己开玩笑。身上的伤疤每到阴天下雨就疼,他说,自己是“天气预报”;假腿走在泥水里,他说,“这就是优越性,零上100度不觉得烫,零下100度不冻得慌!”

朱彦夫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他曾多次对我讲:“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朱彦夫身上没有暮气,没有怨气,没有骄气,有的是,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他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他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热烈掌声)

最后,我想说的是,朱彦夫同志已经81岁高龄了,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能来到报告会现场,但他一直惦念着部队和战友们,对大家充满敬意,今天,他有几句心里话要说给首长和同志们听。请看视频。谢谢首长和同志们。

>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事迹 感动中国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6篇) 最新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启示(6篇)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