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虹雨 保虎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要求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生活富有。新时代新征程,应该从领导路径—系统路径—共享路径着手,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创新系统方法和发挥第三次分配的助力作用等方面,协同推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富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 求。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物质富足;
精神富有
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点关注命题,可以说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重要论述 ①。可见,从受益人数量层面分析,共同富裕就是指全体人民都受益的富裕,从人民生活品质层面分析,共同富裕不仅满足经济的发展,还超越了单一的物质层面,追求物质富足和精神丰盈的双重富裕,是全方位多层次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②而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要求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实现双重富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以后,国内学界就极为关注共同富裕,使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时至今日,国内学术界已经围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现实状况、实践举措等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学界仍缺乏对共同富裕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毫无疑问,如何正确处理好共同富裕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的协调发展并将其付诸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然也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富裕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以及《反杜林论》中都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并且指明了消除贫困、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在他们看来,共同富裕既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增强人的自觉性、能动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丰富,还包括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基于唯物史观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二者关系问题上,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满足,认为只有实现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才算是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不是使一定的生产条件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③等到生产力充分发展,集体财富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④。列宁在领导建设苏维埃的实践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 ⑤。
我们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明确发展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高度重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人民不再受到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富裕思想已经萌芽,毛泽东在农村工作问题上曾经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本质和最大优越性,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来对待,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認识更加深刻,邓小平就指出:“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⑦,并且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⑧的论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⑨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多次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1这为实现双重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富裕,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都必不可少,不可偏废。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民在物质层面的丰富,还要注重人民在精神方面的富足,充分发挥二者合力,只有在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才能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物化困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使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保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还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构建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新时代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辩证关系
作为共同富裕的两翼,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对立统一、互融互促的关系,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引领和升华,二者在互融互促中,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要不断发展经济,发挥好经济基础的前提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精神力量的引领作用,加大精神产品的供给,使人民群众能够相对公平地享有精神产品,满足精神需要,最终实现双重共同富裕。
(一)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生产力始终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马克思认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玩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2这说明精神发展受制于物质发展水平,只有当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正如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之,缺乏物质条件作为保障,很容易引发道德危机和秩序不稳问题,这是因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在缺乏物质前提的情况下,是没有条件和能力去丰富和提升精神境界的。
当前,我们国家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还存在着基尼系数偏高、收入差距扩大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待改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党始终把物质生活富裕作为决定性因素,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民生福祉作为重大战略来部署,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精神生活的丰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发展经济,还要看到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同等富裕,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在经济实力提升的基础上,还要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还需要通过完善分配制度来重点解决富而不公的问题。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因此,必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大“蛋糕”,把“蛋糕”分好,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的引领和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不仅有生存发展的需求,还有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需求。精神发展需求是建立在人的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转向人的内在精神层面的更高的价值追求,以发展个体的精神文化、提高精神素质、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目标,它可以调动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积极性,感受精神之美,从而促进人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物质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推动物质发展的精神动力。今天的中国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4,更应该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放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
精神生活富裕对物质生活富裕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上进的精神文化能带来巨大的鼓舞力量,反之,落后腐朽的精神文化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建造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精神产品供给,使积极上进的精神文化调动人民投身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为人们创造财富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加强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与坚定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强化思想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当前,我们国家还存在着人民精神生活匮乏、精神境界不够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强化党的重要理论、重要思想的教育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在共同富裕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凝聚人民共识。此外,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先进的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的重要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深入群众,被群众掌握,就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反之,如果只重视物质生活富裕,而轻视精神生活的富足,会使物质发展失去正确的方向引领,无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百年来,我们党能带领人民历经磨难、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在于我们拥有思想引领、精神蓄力和文化滋养,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引领我们前行。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更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培育广大人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为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精神活力。
(三)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既离不开物质层面的发展,也离不开精神层面的升华。否则,缺乏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富裕就缺乏物质支撑,没有精神引领,物质生活富裕也会停滞不前。因此,在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能力与精神思想状态,最终价值指向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了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转。另一方面,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5,而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求实现人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只有不断增加物质财富与充实精神生活,推进二者的协调共进、互融互促,才能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因此,我们不仅要厚植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的物质条件,还要创造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一方面,需要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或者说创造良好物质条件,这是基础和前提。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需要把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促进人民精神的富足,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就要求提高精神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相结合,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逐步缩小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6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只有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重丰富,才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三、推进新时代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实践创新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向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我们需要坚持从领导路径—系统路径—共享路径着手,从堅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创新系统方法和发挥第三次分配的助力作用等三个方面来持续推进双重共同富裕。
(一)坚持党对“双重共同富裕”的领导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如何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协调和动员各方力量是重要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制度的价值导向及其领导的权威性。对于个体来说,需求是多元的,但是从整个国家治理过程的角度来看,如何整合多元需求、增强政治制度代表性、吸纳不同利益主体是满足多元需求的前提,这就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的领导力量来统筹和规划。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也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当前,我们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作了很多战略安排,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很多伟大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且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是团结广大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需要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总揽全局、动员各方的作用,把握双重共同富裕的政治方向,强化战略定力。继续落实党委(党组)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优势,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担负起推动“双重共同富裕”的政治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好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部署重要工作、过问重大问题、协调重点环节,从而落实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领导,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投身到推进共同富裕伟大事业中来,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更要建立政党和民众的互助、互惠机制,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以便为共同富裕贡献新思想、新办法。
(二)坚持系统观念,创新统筹方法
从辩证法看,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共同富裕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五个层面综合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惠民利民等多个方面。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创新统筹方法是立足长远、统筹物质和精神双重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
一方面,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系统把握。这要求我们在充分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在全局中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分阶段渐进式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双重共同富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因此,必须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来影响和动员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从而铸造良好的精神家园,避免出现精神贫困和心灵空虚;
还要大力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
还要加大精神产品的供给,优化资源配置,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精神产品差距问题,促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大众化,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创新统筹方法,兼顾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开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融合发展的模式,让物质升华为精神,让精神实体化为物质。例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进而提高人民投身于物质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精神产品通过物质实体展现出来,将抽象的精神产品载体化、具象化、形象化,以此获得物质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最终增强各民族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评价体系建构方面,需要打破以往单一制的物质层面量化体系,更多地关注人民的多元需求和共享发展,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来衡量不同群体的精神需要,从而真正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科学系统地评价双重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真正实现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通过第三次分配助力实现“双重共同富裕”
双重共同富裕不仅是要实现物质财富的丰富,还要追求每个人的平等和公平的机会,更要不断提升主体的精神状态,最终实现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7,这是国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第三次分配包含慈善、支援、捐赠等社会公益事业,是通过民间自愿参与的一种道德力量作用下的分配,它在实现“双重共同富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在物质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运用多元化形式进行分配,弥补市场主导的一次分配和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的不足。第三次分配通过帮助弱势群体,对难民提供援助,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把创造物质财富和调动精神力量相结合,助力实现双重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处于高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新社会治理格局,所以必须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体主动性积极性,不仅能使资源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也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精神。
其次,在精神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充分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并把它不断转化为物质生产力,这是带动双重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向上正能量和无私奉献精神。新时代,由于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人们的需求从物质层面转移到了美好生活需要层面,其核心是人超越了物质基础层面,获得了积极、健康、自由的精神满足。但是,无论是第一次分配还是第二次分配,都是着重于满足于人们的物质需要,对精神需要的供给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平感知危机蔓延、群众获得感出现失衡、文化艺术需求日益旺盛却得不到满足等现实问题。而第三次分配的优势就体现在了精神和道德层面,是友善的、非功利的转移,既使捐赠者的意义感增加,也使受赠方的幸福感增加。
最后,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层面,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双重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第三次分配追求的是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自发和合理流动,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激发人的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构造人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物质财富丰富和人的精神生活丰盈。为此,要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通过道德引导、政策激励和支援服务等公益事业持续助力双重共同富裕进程。
基金项目: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编号:YNXDYC-QNRC-2022-120;
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度重点项目“中央苏区人民群众食盐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编号:YWHZ22-02
注释:
①《***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42页。
②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⑤《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2页。
⑦ ⑧《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666页。
⑨《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3页。
⑩《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164页。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9页。
!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166页。
!4 !6***:《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7《中共中央關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
何虹雨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保虎系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共产党员·下(2021年1期)2021-02-07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29期)2020-09-14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党建(2014年9期)2014-09-24